山西武乡顶灯的来历与传说

  • 时间:
  • 浏览:0
  • 来源:爱戏网
  • 山西
  • 武乡顶
  • 来历
  • 传说
  • 武乡顶
  • 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境内西部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流行年久。每逢年节,顶灯表演者剃成光头,并在脸部和后脑勺上勾画脸谱,表演者无论正对或背对观众时,都会露出一副或威武、或狰狞、或诙谐的面孔。表演者身着黑色衣裤,腰间系白色绸带,头顶点燃的灯碗,双臂在两侧上下摆动或手叉腰间双肩摆动,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其形式自由,节奏明快、粗犷刚劲。据说几百年前只在中秋之夜进行活动,后来演变成为正月十五以及其他喜庆节日皆有的民间娱乐活动。

    武乡顶灯的起源在当地有多种传说。传说之一是,春秋时武乡有甲氏国,国君夜间上朝,命奴隶头顶油灯以作照明,后来民间效仿以顶灯取乐,并将其引入社火活动中。另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武乡项灯为后赵皇帝石勒所创,石勒(274—333年),羯族,上党武乡人,年少时为当地汉族地主做佣工,饱受磨难,西晋永宁、太安年间,他被“掠卖为茌平人师欢奴”,后来与汲桑等十八人出逃,啸聚山林,时称石勒十八骑。传说他与同伴在逃亡途中被官兵围困,于是他想出一个妙计,让大把头剃光,在脸上勾画上狰狞的脸谱,头上顶一盏油灯,趁着茫茫夜色率众突围,官兵见到以为鬼怪,惊恐万分,奔逃避让,于是成功突围。石勒称帝之后,为纪念此事,下令在正月十五夜里让百姓头顶油灯于街市游行,后来演变为现在的顶灯艺术形式。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武乡顶灯源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北伐进军至五丈原时,为预测战事而设坛观星。后来,张天师来到武乡县的离相寺,为了纪念蜀相诸葛亮,遂将他观星的形式演变成让人头顶油灯变阵的顶灯,并在民间流传开来而融入当地的风俗。虽然种种说法未必确切可信,但由此可见武乡顶灯的悠久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曾长期驻在武乡,为活跃抗战文化,鼓舞军民斗志,在朱德总司令的提议下,将武乡顶灯这种传统文艺形式赋予了抗战内容。每当八路军打了胜仗时,老百姓便用这种方式与子弟兵一起欢庆胜利,体现了八路军与老区人民浓浓的鱼水之情,当时可谓武乡顶灯的辉煌时期,武乡顶灯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普及,成为民间节庆活动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内容。

    顶灯的制作十分简便,一只农家常用的粗瓷碗,用红纸或黄纸剪出镂空的五谷或家禽图案,剪纸高约20厘米,贴在碗边,既可以防止灯烛被风吹灭,又可以使灯光透过彩纸图案而增加视觉美感:碗内盛以沙土增加重量并确保稳定,沙土中间摆一盏小油灯或插上一支蜡烛作光源。

    表演时,表演者脖颈以上部位要求纹丝不动,与顶灯连为一体,随着节奏变化队形,队形主要有“大穿堂”、“九曲星”、“蛇蜕皮”等,如游龙戏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缭乱、兴致盎然:表演步法以传统的秧歌舞十字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百姓俗称“不拉”;表演动作强调双臂的灵活摆动,或前后或上下或左右,体现一种阳刚之气与蓬勃向上的精神,身体则随着手臂甩动的韵律左右、上下起伏,时如风拂杨柳,时如龙翔风舞,表现出上党老区人民淳厚豁达、刚毅坚韧的风范。

    武乡顶灯的传承曾经十分普遍,经过岁月的冲刷,至今主要流传在城关村、东村一带。城关村每年元宵节有摆黄河九曲阵的风习,顶灯队伍亦穿行其间,使这两种不同的民间文化形态巧妙结合,气氛欢快,相得益彰,别有风味。武乡顶灯由过去的二十几人表演发展至现在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型团体表演。表演时间也不再限于晚间,表演者的服装也更加多样化、活化。当地百姓甚至把它作为晨练的一个项目。

    猜你喜欢

    一篇关于京剧在国际上传播的介绍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下是京剧在国际上的地位的一些方面:文化遗产: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

    2023-05-20

    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是什么

    京剧最基本的两种声腔是“二黄”和“四平”。二黄(ÈrHuáng):二黄是京剧中的男高音声腔,也是最常见的声腔之一。它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激烈的表演风格著称。二黄的唱腔音域较高,具

    2023-05-16

    京剧脸谱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精练简洁:京剧脸谱的线条简练,颜色明快鲜艳,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辨识度,能够迅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色

    2023-05-13

    京剧艺术中性格比较天真活泼的角色

    京剧中有很多天真活泼的角色,下面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丑角:丑角是京剧中的一个特殊角色,通常扮演天真活泼、幽默滑稽的角色,如搞笑、卖弄聪明、贪玩等。丑角的形象化妆和表演风格都

    2023-05-09

    五音戏的由来和发展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流行于山东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五音戏表演时一般是先吐字,后行

    2023-05-09